![]()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专利摘要: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 公开号:TW201323241A 申请号:TW101135209 申请日:2012-09-26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Yasunori Ono;Yasuo Sugishita;Takehito Yamato;Akihiko Ito;Ken Oshinomi 申请人:Toppan Printing Co Ltd; IPC主号:B41M5-00
专利说明: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感熱轉印方式之印表機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一般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稱為熱色帶(thermal ribbon),並使用於感熱轉印方式之印表機的油墨色帶者,在基材之一面設置感熱轉印層,在該基材之另一面設置耐熱滑動層(底塗(backcoated)層)。在此,感熱轉印層係油墨之層,藉由在印表機之熱印頭發生之熱,使該油墨昇華(昇華轉印(sublimation transfer)方式)或者熔融(熔融轉印方式),並轉印於被轉印體側。 目前,即使在感熱轉印方式,昇華轉印方式由於併同印表機之高功能化而可將各種影像簡便地形成全彩色,故被廣泛地利用於數位照相機之自動印刷、身分證等之卡片類、娛樂用輸出物等。與那類用途之多樣化,同時謀求小型化、高速化、低成本化、又對所得印刷品(printed matter)之耐久性之呼聲亦大增,在近年來,具有複數層感熱轉印層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已經相當的普及,其設計係在於基材片相同側賦予印刷品耐久性的保護層等不致重疊。 在此種狀況,伴隨用途之多樣化與普及擴大,隨著印表機印刷速度更高速化的進展,在先前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開始產生無法獲得充分的印刷濃度的問題。因此,為要提高轉印感度,開始藉由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薄膜化,而嘗試在印刷中提高轉印感度,不過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製造時或印刷時,會有因熱或壓力等,而發生皺摺(wrinkle),或視情況發生斷裂的問題。 又,嘗試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染料層中,將對樹脂之染料比率(染料/黏合劑:Dye/Binder)增大,印刷濃度或印刷中轉印感度提高。但是,要增加染料,不僅成本大增,而且在製造步驟中,於纏繞狀態時,染料之一部分遷移(set-off)至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耐熱滑動層,在其後之重繞(rollback)時,若其遷移的染料再遷移至其他顏色之染料層、或者再遷移至保護層,若將該經污染的層熱轉印至被轉印體時,則或成為與所指定的顏色不同之色調,或產生所謂印漿附著(scumming)。 又,亦試行不僅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側,而且嘗試將於印表機側之影像形成時能量提高,不過不僅消耗電力增加,而且印表機熱印頭之壽命減短,此外染料層與被轉印體熔融之所謂異常轉印(abnormal transfer)易於產生。相對於此,為了防止異常轉印,若添加多量脫模劑於染料層或者被轉印體時,或有影像之滲漏(ooze)或印漿附著產生。 為了解決此種問題,有提案若干種方法。例如在專利文獻1,有提案一種熱轉印片,其具有接著層,該接著層在基材及染料層之間,含有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及變性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 又,在專利文獻2,有提案一種熱轉印片,其具有接著層,其包含在基材及染料層之間,由為熱塑性樹脂之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或聚乙烯醇樹脂及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所構成。 又,在專利文獻3,有提案一種熱轉印片,其具有接地層(ground surface layer),其包含在基材及染料層之間,由乙烯吡咯啶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所構成。 如此,藉由在基材及染料層之間,設置包含特定材料之層,而可提高轉印感度。伴隨轉印感度之提高,可使染料層薄膜化,減少染料之總量,而導致成本降低,一方面,有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印刷時,因熱或壓力等而發生皺摺,或視情況發生斷裂的問題。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印刷時之皺摺,在耐熱滑動層之滑動性(slippage)不充分的情形,會有發生原因是基材與熱印頭之黏貼之情形。又,在耐熱滑動層之滑動性為低能量印刷時,與高能量印刷時大為不同之情形,例如在相同影像上印刷部及非印刷部共存之情形等,會有在兩者間發生原因是熱印頭及耐熱滑動層摩擦之差之情形。 為了解決此種問題,例如在專利文獻4,有提案一種熱轉印片,其係將金屬肥皂及充填劑成分與聚矽氧變性樹脂一起添加於耐熱滑動層,提高高能量印刷時之滑動性,並防止印刷時皺摺發生。 進一步,在形成水系吸收層(accepting layer)的水系熱轉印顯像片(image receiving sheet),顯像片側之黏貼性傾向較強,進一步在印刷時在自熱印頭施加高能量之情形(高濃度)與施加中能量之情形(中濃度),可確認所求得之脫模性有所差異。 只要是先前之油性顯像片,因若能確保高濃度印刷中脫模性則佳,例如藉由前述專利文獻1至3記載之熱轉印片而可進行某程度之對應。但是,在使用水系顯像片之情形,即使在中濃度印刷,因有貼著(cohere)傾向,故在高濃度至中濃度印刷可充分對應的熱轉印片成為必要。 因此,在專利文獻5,有提案一種熱轉印片,其具有相對於染料、樹脂黏著劑及該樹脂黏著劑,含有特定量脫模劑之染料層,並調整含水率為2.5%以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3135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15095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8-15561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6-30601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10-058501號公報 但是,在於專利文獻1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用昇華轉印方式之高速印表機進行印刷之情形,印刷中轉印感度低,無法臻至充分的等級,進一步則無法防止伴隨薄膜化的印刷皺摺。 又,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在含有水之溶劑為可溶解或者可分散的)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在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的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上,以專利文獻1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藉由熱轉印而形成影像之情形,則無法充分抑制在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進一步,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與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兩者並無法充分地予以抑制。 一方面,用專利文獻2、3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進行相同印刷之情形,與專利文獻1比較,雖可確認在因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之添加所致高濃度部中轉印感度上升,不過就使用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作為接著層,並無法臻至可充分滿足之等級。又,就將聚乙烯醇樹脂使用作為接著層之物,雖可臻至轉印感度高,充分的等級,不過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並不充分,可確認異常轉印之發生。又,並無法防止伴隨薄膜化之印刷皺摺。進一步,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價格非常昂貴,自成本面觀之,亦與市場之要求逆道而行。 又,與專利文獻1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相同,即使關於專利文獻2、3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水系吸收層所形成的熱轉印顯像片因熱轉印而形成影像之情形,並無法充分抑制於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進一步,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與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兩者並無法充分地予以抑制。 在專利文獻1至3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用專利文獻4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耐熱滑動層,作為耐熱滑動層進行印刷之情形,若與專利文獻1至3所提案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各自單獨進行印刷之情形比較,雖然印刷皺摺大致良化,不過並無法充分地防止。 又,在只能調整脫模劑之添加量,並使樹脂黏著劑作為易接著層使用的專利文獻5所提案之熱轉印片,因使用時之環境而造成基材或黏著劑吸濕。因此,使用該熱轉印片,在形成有水系吸收層之熱轉印顯像片,即使因熱轉印而形成影像之情形,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與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兩者並無法充分地予以抑制。 因此,本發明係鑒於上述之問題,其目的在於: (I)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在高速印刷時使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而使成本降低之效果大,又,可防止印刷中異常轉印 (II)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減低使用於染料層的染料,而使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充分防止因印刷中異常轉印及熱或壓力等之影響而發生之印刷皺摺 (III)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使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防止印刷中異常轉印,而且在形成有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中因熱轉印而形成影像時,可改善在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 (IV)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之低濃度部及高濃度部均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防止印刷中異常轉印及印刷時,因產生的熱或壓力等之影響而發生之皺摺 (V)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成本降低效果增大,而且在形成有水系吸收層之熱轉印顯像片,因熱轉印而形成影像時,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與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兩者可予改善。 (I)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使底層及染料層依順序積層形成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以下,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稱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 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較佳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有關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在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之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較佳為0.05至0.30g/m2。 (II)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在基材之一面形成耐熱滑動層,且在該基材之另一面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的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為0.05至0.50μm,且在150℃、10分鐘之條件靜置後該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β為0.00至0.80μm,該平均值α及該平均值β之差為0.00至0.30μm。以下,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稱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 在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方面,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較佳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在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方面,在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之該底層之乾燥後塗布量較佳為0.05至0.30g/m2。 (III)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在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上,藉由熱轉印而形成影像用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充填劑微粒、及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之三維表面粗度(SRa)為0.15至0.70μm。以下,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稱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方面,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較佳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方面,較佳為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之該底層之乾燥後塗布量較佳為0.05至0.30g/m2。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方面,較佳為該充填劑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為0.1至3.0μm。 (IV)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且將含有作為樹脂黏著劑之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丁縮醛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以下,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稱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方面,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較佳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方面,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之該底層之乾燥後塗布量較佳為0.05至0.30g/m2。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方面,較佳為該染料層中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與玻璃轉移溫度為75℃以下之聚乙烯丁縮醛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50/50至97/3。 (V)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在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上,以熱轉印而形成影像用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在該染料層之至少一層,將含有作為脫模劑之至少二種變性聚矽氧油、與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變性聚矽氧油係包含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以上之非反應性聚矽氧油、與數量平均分子量3000以下之反應性聚矽氧油。以下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稱為「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方面,較佳為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方面,較佳為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之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為0.05至0.30g/m2。 在關於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方面,該非反應性聚矽氧油較佳為側鏈型聚醚變性聚矽氧油,該反應性聚矽氧油較佳為側鏈型二胺變性聚矽氧油。 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防止印刷中異常轉印。 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充分防止印刷中因異常轉印及熱或壓力等之影響而發生之印刷皺摺。 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使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防止印刷中異常轉印。進一步,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的水系中空微粒層,在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上,在因熱轉印而形成影像時,藉由在高濃度部發生之畫質不良,亦即,藉由使為被轉印體之熱轉印顯像片之水系吸收層熔融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而引起色調變動,結果可改善在印刷品表面發生濃淡不勻之現象。 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藉由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在低濃度部及高濃度部均高,並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使成本降低效果增大,又可防止印刷中異常轉印,及印刷時因產生的熱或壓力等之影響而發生之皺摺。 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亦即藉由將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減低,而成本降低效果大。進一步,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的水系吸收層之熱轉印顯像片上,以熱轉印而形成影像時,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與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兩者均可改善。[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如第1圖所示,在基材10之一面,設置賦予與熱印頭之潤滑性(lubricating property)的耐熱滑動層40,在基材10之另一面,依順序形成底層20及染料層30的構成。此外,本發明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至V均具有例如第1圖所示構成。 (實施形態I: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 以基材10而言,在熱轉印中以熱壓不致軟化變形的耐熱性及強度被視為必要,例如聚對酞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賽璐玢、乙酸酯、聚碳酸酯、聚碸、聚醯亞胺、聚乙二醇、芳香族聚醯胺、芳族聚胺(aramid)、聚苯乙烯等之合成樹脂之薄膜,及電容器紙、石蠟紙等之紙類等可單獨使用,或作為經組合的複合體使用。其中,在考慮物性面、加工性、成本面等時,較佳為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又,其厚度,在考慮操作性、加工性,可使用2μm以上50μm以下範圍之物,不過在考慮轉印適性或加工性等之處理性時,較佳為2μm以上9μm以下左右之物。 又,在基材10中,在形成耐熱滑動層40或/及底層20之面,亦可實施接著處理。以接著處理而言,可適用電暈處理、燄火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輻射線處理、粗面化處理、電漿處理、底塗(primer)處理等周知技術,並可併用該等處理二種以上。在本發明,以提高基材及底層之接著性較有效,由成本面較佳為使用經底塗處理的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 其次,耐熱滑動層40可以先前周知之物對應,例如調配成為黏著劑之樹脂、賦予脫模性或潤滑性之功能性添加劑、填充劑、硬化劑、溶劑等,再將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調製、塗布、乾燥而形成。該耐熱滑動層40乾燥後之塗布量,並無特別限定,不過0.1g/m2以上2.0g/m2以下左右為適當。 在此,耐熱滑動層40乾燥後之塗布量,係指塗布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予以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又,後述底層20之乾燥後塗布量及染料層30之乾燥後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個別塗布後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 列舉耐熱滑動層之一例,以黏著劑樹脂而言,可列舉聚乙烯丁縮醛樹脂、聚乙烯乙醯縮醛樹脂、聚酯樹脂、氯乙烯-乙酸乙酯共聚物、聚醚樹脂、聚丁二烯樹脂、丙烯酸多元醇酯、聚胺甲酸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丙烯酸環氧酯、硝基纖維素樹脂、乙酸纖維素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丙烯酸樹脂及該等之變性體等。 其次,底層20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塑膠之拉伸試驗方法」記載之方法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所形成。 以聚乙烯醇而言,必須是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為8kg/mm2以上。抗張力小於8kg/mm2時,在印刷時賦予高轉印感度有困難。以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而言,可列舉例如Kuraray Poval PVA-124(Kuraray(股)製)或Kuraray Poval PVA-145(Kuraray(股)製)等。 聚乙烯醇,係在甲醇中聚合乙酸乙酯,獲得聚乙酸乙酯之甲醇溶液後,將以氫氧化鈉等皂化而得的皂化物予以中和等的通常方法所調製較佳。又,所得之聚乙烯醇,如上述只要是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為8kg/mm2以上則佳,其皂化度或平均聚合度並無特別限定,不過可適當使用例如皂化度為90至99莫耳%左右、平均聚合度為2000至4500左右之物。 以聚乙烯吡咯啶酮而言,可列舉N-乙烯-2-吡咯啶酮、N-乙烯-4-吡咯啶酮等之乙烯吡咯啶酮之單獨聚合物(同元聚合物)或該等之共聚物。進一步可列舉變性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等。變性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係N-乙烯吡咯啶酮系單體與其他單體之共聚物。此外,共聚形態,可為無規共聚、嵌段共聚、接枝共聚等,並無特別限定。上述N-乙烯吡咯啶酮系單體,係指N-乙烯吡咯啶酮(N-乙烯-2-吡咯啶酮、N-乙烯-4-吡咯啶酮等)及其衍生物,以衍生物而言,可列舉例如在N-乙烯-3-甲基吡咯啶酮、N-乙烯-5-甲基吡咯啶酮、N-乙烯-3,3,5-三甲基吡咯啶酮、N-乙烯-3-苄基吡咯啶酮等之吡咯啶酮環,具有取代基之物。 與N-乙烯吡咯啶酮系單體共聚之單體成分,可列舉下述般之乙烯聚合性單體。可列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異丙酯等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反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伊康酸等之不飽和羧酸;乙烯、丙烯、氯乙烯、乙酸乙酯、乙烯醇、苯乙烯、乙烯甲苯、二乙烯苯、二氯亞乙烯、四氟化乙烯、二氟亞乙烯等。 在底層20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較佳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更佳為5/5至6/4。聚乙烯醇即使在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之中亦具有優異的染料障壁性能,不過若單獨積層,則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不充分,會有異常轉印之顧慮。另一方面,聚乙烯吡咯啶酮相較於聚乙烯醇染料障壁性雖然不良,但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良好,以上述含有比率可充分滿足高轉印感度及防止異常轉印的兩者之性能。 底層20之乾燥後塗布量,雖不能籠統地限定,而較佳為0.05g/m2以上0.30g/m2以下之範圍內,更佳為0.10g/m2以上0.20g/m2以下之範圍內。小於0.05g/m2,因染料層積層時之劣化,而在高速印刷時會有轉印感度不足,與基材或者染料層之密接性降低之虞。一方面,超過0.3og/m2時,會影響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本身之感度降低,並有高速印刷時降低轉印感度之虞。 又,底層在不損及該性能之範圍,可使用無機顏料微粒、異氰酸酯化合物、矽烷偶合劑、分散劑、黏度調整劑、穩定化劑等周知添加劑。 其次,染料層30,除了熱遷移性染料之外,可藉由例如調配黏著劑、溶劑等,再將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調製、塗布、乾燥而形成。此外,染料層可以一色之單層構成,亦可將含有色調不同之染料的複數層染料層,在相同基材之相同面依面順序(surface sequential order),重複形成。 使用於該染料層30之熱遷移性染料,係藉由熱,而進行熔融、擴散或者昇華轉移之染料。例如以黃色成分而言,可列舉溶劑黃56、16、30、93、33,或者分散黃201、231、33等。以洋紅(Magenta)成分而言,可列舉C.I.分散紅60、C.I.分散紫26、C.I.分散紫38、C.I.溶劑紅27,或者C.I.溶劑紅19等。在本發明,即使在該等中,將C.I.分散紫38等所代表之蒽醌系化合物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使用為必須。以靛青(cyanide)成分而言,可列舉C.I.分散藍354、C.I.溶劑藍63、C.I.溶劑藍36、C.I.溶劑藍266、C.I.分散藍257或者C.I.分散藍24等。在本發明,即使在該等中,將C.I.溶劑藍63、C.I.溶劑藍36或者C.I.分散藍24等所代表之蒽醌系化合物使用作為熱遷移性染料為必須。其理由係在基材-染料層間導入底層之情形,包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相較於其他染料,因對顯像層之轉印效率優異,故可賦予高轉印感度,亦即,這是因為可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 含於染料層30之黏著劑,可均使用先前周知之樹脂黏著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乙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乙基羥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乙酸纖維素等之纖維素系樹脂;或聚乙烯醇、聚乙酸乙酯、聚乙烯縮醛、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丙烯醯胺等之乙烯系樹脂;或聚酯樹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樹脂、苯氧基樹脂等。 在此,形成染料層30時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較佳為熱遷移性染料/黏著劑=10/100至300/100。此係熱遷移性染料/黏著劑之調配比率低於10/100時,染料過少而使顯色感度成為不充分,無法獲得良好的熱轉印刷影像,又該調配比率超過300/100時,因相對於黏著劑之染料溶解性極端地降低,故所得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因恐有保存穩定性降低,染料易於析出之虞。 又,在染料層,於不損及該性能之範圍,亦可包含分散劑、黏度調整劑、穩定化劑等周知添加劑。 染料層30乾燥後塗布量,雖不能籠統地限定,不過由可抑制印刷時異常轉印或皺摺之發生,又亦可抑制成本上升的點觀之,較適當為0.3g/m2以上1.5g/m2以下。 此外,耐熱滑動層40、底層20及染料層30均將個別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用先前周知之塗布方法塗布、乾燥,而可形成。塗布方法之一例,可列舉凹版印刷塗布法、網版印刷法、噴灑塗布法、逆輥塗布法。 (實施形態II: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 以基材10而言,可使用與構成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基材10相同之物。又,在基材10方面,係在形成耐熱滑動層40或/及底層20之面,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同樣地,亦可實施接著處理。 其次,耐熱滑動層40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為0.05至0.50μm,且在150℃、10分鐘之條件下靜置後該耐熱滑動層40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β為0.00至0.80μm,該平均值α及該平均值β之差為0.00至0.30μm之物。 表面粗度Ra,雖可以通常接觸式、非接觸式各種之方法測定,不過在本發明,難以受到底塗層(undercoat)之影響,可採用可進行微細形狀之測定的非接觸式之測定方法的雷射顯微鏡所致測定方法。測定裝置係使用Olympus(股)製掃描型共焦點雷射顯微鏡「OLS1100」。在雷射顯微鏡所致測定之情形,因分解能仰賴於物鏡之數值孔徑,故選擇數值孔徑最大的100倍物鏡。將測定的影像在Y軸方向分割為11,並在成為已分割境界的位置,各自進行X軸方向中切割值1/3時之Ra值之計測。將所得10點之Ra值加以平均,設為耐熱滑動層之Ra值。平均值α係在150℃、10分鐘之條件下靜置前之值,平均值β係在該條件下靜置後之值。 藉由在耐熱滑動層40有一定之凹凸,而使耐熱滑動層40及熱印頭之接觸面積減小,降低兩者之摩擦而獲得滑動性,可防止印刷不良。因此,耐熱滑動層40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小於0.05μm時,則成為接近平滑之狀態,使耐熱滑動層40及熱印頭之摩擦升高,並引起印刷不良。但是,耐熱滑動層40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超過0.50μm時,凹凸變得過大,自熱印頭之熱傳遞一方造成不勻,其即使在印刷品也顯現了濃度不勻。此外,平均值α較佳為0.10至0.40μm。 又,在150℃、10分鐘之條件下靜置後之耐熱滑動層40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β超過0.80μm時,伴隨熱所致凹凸之增加,自熱印頭之熱傳遞一方產生了不勻,即使印刷品也出現了濃度不勻。此外,平均值β較佳為0.10至0.60μm。 進一步,若自低能量印刷到高能量印刷而可保持一定之凹凸,則自低能量印刷時至高能量印刷時為止可獲得穩定的滑動性,即使在相同影像上有印刷部與非印刷部共存,也並無在兩者之間產生滑動性的差,而可抑制印刷皺摺之發生。因此,將耐熱滑動層40以150℃、10分鐘之條件靜置時,其前後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之差,亦即平均值α及平均值β之差在0.00至0.30μm之範圍時,在低能量印刷時與高能量印刷時,則在表面之凹凸並無產生大的差,而可充分防止印刷皺摺之發生。平均值α與平均值β之差超過0.30μm時,在與熱印頭之摩擦及滑動性產生差,而無法達成防止印刷皺摺之發生。要滿足此種表面粗度之範圍,就需調整耐熱滑動層40之凹凸。此外,平均值α與平均值β之差較佳為0.00至0.25μm。 耐熱滑動層40,例如在黏著劑樹脂調配各種功能性添加劑等,再將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調製、塗布、乾燥而形成,特佳為調配無機微粒。藉由調配無機微粒,而在耐熱滑動層40表面形成凹凸,因與熱印頭之接觸面積變小,故降低與熱印頭之摩擦,並提高滑動性。又,無機微粒因熱所致變化少,故即使在高能量進行印刷也可保持一定之凹凸,在從低能量印刷時到高能量印刷時顯示一定之滑動性。亦即,具有穩定的耐熱性,並可充分防止印刷時皺摺之發生。進一步,藉由調配無機微粒,而亦可提供熱印頭之清潔性。 又,在基於調整耐熱滑動層40凹凸之目的,亦可組合平均粒徑不同之無機微粒二種以上使用,其組合可適宜選擇。無機微粒之平均粒徑,因應形成之耐熱滑動層40厚度等而不同,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1至6.0μm,更佳為0.5至4.0μm。無機微粒之平均粒徑小於0.1μm時,則無法埋沒於耐熱滑動層40中而形成凹凸,會有無法降低與熱印頭摩擦之情形,會有熱印頭之清潔性亦降低之情形。相反地無機微粒之平均粒徑超過6.0μm時,耐熱滑動層40之凹凸變得過大,視情況,來自熱印頭之熱無法充分地傳遞,造成不勻而會有呈現於印刷品,或自耐熱滑動層40脫離,並在印刷畫面發生缺陷等之虞。 作為可使用於耐熱滑動層40之無機微粒之一例,可列舉例如二氧化矽微粒、氧化鎂、氧化鋅、碳酸鈣、碳酸鎂、滑石、高嶺土(kaolin)、白土等。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中無機微粒含量較佳為2至30質量%,更佳為3至20質量%。無機微粒含量小於2質量%,熱印頭之清潔效果不充分,又使得表面粗度Ra之值變小了。相反地無機微粒含量超過30質量%時,則有因無機微粒之種類而招致耐熱滑動層40本身膜強度降低之情形,又,藉由使表面粗度Ra值變大,則印刷時熱傳遞一方產生不勻,則會有對印刷品發生不良之情形。 在耐熱滑動層40,基於提高與熱印頭之滑動性目的,較佳為調配潤滑劑(lubricants),亦可組合熔點不同之潤滑劑二種以上予以調配。藉由調配潤滑劑,則自熱印頭加熱時,會有該潤滑劑溶離,提高滑動性,並減輕對熱所致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之負荷的效果。又,藉由調配熔點不同之潤滑劑,則自低溫至高溫為止之所有溫度,亦即從低能量印刷時至高能量印刷時,可賦予穩定的滑動性。 作為可使用於耐熱滑動層40之潤滑劑之一例,可列舉例如動物系蠟、植物系蠟等之天然蠟、合成烴系蠟、脂肪族醇及酸系蠟、脂肪酸酯及甘油酯(glyceride)系蠟、合成酮系蠟、胺及醯胺系蠟、氯化烴系蠟、α-烯烴系蠟等之合成蠟;硬脂酸丁酯、油酸乙酯等之高級脂肪酸酯;硬脂酸鈉、硬脂酸鋅、硬脂酸鈣、硬脂酸鉀、硬脂酸鎂等之高級脂肪酸金屬鹽;長鏈烷基磷酸酯、聚氧伸烷烷基芳醚磷酸酯或聚氧伸烷烷基醚磷酸酯等之磷酸酯等之界面滑性劑等。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中潤滑劑之含量較佳為5至25質量%,更佳為5至15質量%。潤滑劑之含量小於5質量%,則會有滑動性無法充分地發揮,或視影像情況,因潤滑劑不足而產生與熱印頭黏貼之情形。相反地潤滑劑含量超過25質量%時,則會有或賦予必要以上的滑動性,或潤滑劑溶離出來,影響了印刷之情形。 作為可使用於耐熱滑動層40之黏著劑樹脂之一例,可列舉例如與使用於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物相同之黏著劑樹脂。 進一步在耐熱滑動層40,在基於提高耐熱性之目的,亦可調配交聯劑。可藉由調配交聯劑,而提高耐熱滑動層40之耐熱性,並防止與熱印頭之摩擦所致基材之變形。以交聯劑而言,可列舉例如聚異氰酸酯,與丙烯酸系、胺甲酸酯系、聚酯系之多元醇樹脂或纖維素系樹脂、縮醛樹脂等之組合。 耐熱滑動層40之乾燥後塗布量無法籠統地限定,不過較佳為0.2g/m2以上2.6g/m2以下之範圍內,更佳為0.6g/m2以上1.6g/m2以下之範圍內。在小於0.2g/m2,耐熱性低,易於產生印刷時之熱收縮。一方面,超過2.6g/m2時,來自熱印頭之熱無法充分地傳遞至染料層30,要獲得所期望濃度之印刷品變得困難。 在此,耐熱滑動層40乾燥後塗布量係指塗布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又,後述底層20之乾燥後塗布量及染料層30乾燥後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各自塗布後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 其次,底層20,可在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與底層20同樣地形成。 其次,染料層30亦可在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與染料層30同樣地形成。 此外,耐熱滑動層40、底層20及染料層30均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可以先前周知之方法形成。 (實施形態III: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 以基材10而言,可使用與構成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基材10相同之物。又,在基材10方面,在形成耐熱滑動層40或/及底層20之面上,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同樣地,亦可實施接著處理。 其次,耐熱滑動層40可在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與耐熱滑動層40同樣地形成。 在此,耐熱滑動層40乾燥後之塗布量,係指塗布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又,後述底層20之乾燥後塗布量及染料層30乾燥後之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各自塗布後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進一步,後述水系中空微粒層之乾燥後塗布量及水系吸收層之乾燥後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各自塗布後述水系中空微粒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水系吸收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 其次,底層20亦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底層20同樣地形成。 其次,染料層30,除了充填劑微粒及熱遷移性染料之外,例如藉由調配黏著劑、溶劑等,並將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調製、塗布、乾燥而形成。此外,染料層亦可以一顏色之單一層構成,亦可將含有色調不同之染料的複數種染料層,在相同基材之相同面上依面順序重複形成。 充填劑微粒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合成樹脂微粒、無機微粒等周知之物。充填劑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亦無特別限定,不過如後述,在考慮染料層30乾燥後塗布量較佳為0.7至1.0g/m2左右之點,則較佳為0.1μm以上3.0μm以下之範圍,更佳為0.5μm以上2.0μm以下之範圍。在體積平均粒徑小於0.1μm之充填劑微粒,難以獲得視為必要之染料層的凹凸,在使用體積平均粒徑超過3.0μm之充填劑微粒時,自染料層充填劑微粒易於滑落,又會有印刷濃度降低之虞。 藉由使用上述充填劑微粒,而在染料層表面產生凹凸,在印刷時,可防止在熱轉印顯像片中水系吸收層及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熱熔融,其結果可抑制在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染料層之三維表面粗度(SRa)必須是0.15μm以上0.70μm以下之範圍,較佳是0.30μm以上0.60μm以下之範圍。SRa小於0.15μm時,染料層表面過於平坦,在印刷時發生熱熔融,且在高濃度部發生濃淡不勻之危險性極高。一方面,若SRa較0.70μm大時,則在印刷時不產生熱熔融,另一方面恐有招致轉印感度降低之虞,進一步充填劑微粒添加量過多之情形,染料層之膜強度降低,發生異常轉印之危險性極高。 以可使用之合成樹脂微粒而言,可列舉例如:以丙烯酸樹脂微粒、聚矽氧樹脂微粒、乙烯單體之乳化聚合等而得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微粒;或以聚酯、聚醯胺、聚醯亞胺、聚苯并唑等縮聚而得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微粒;以由酚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等之加成縮合而得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之微粒等,而該等中以聚矽氧樹脂微粒為理想。 以無機微粒而言,可列舉例如二氧化矽、鋁氧、氧化鈦、氧化鋯、氧化錫、氧化鎢、矽酸鋁(白土、高嶺土)、滑石、矽鎂土(attapugite)、絹雲母(sericite)、雲母、鈦酸鉀、鈦酸鋇、皂土、沸石、葉臘石(pyrophyllite)、氧化鋯石、矽酸鋯石、水滑石(hydrotalcite)、溫石綿(chrysotile)、硬矽鈣石(xonotlite)、矽灰石(wollastonite)等。又,亦可相對於上述無機微粒實施表面處理。 在此,形成染料層30時之充填劑微粒及黏著劑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較佳為充填劑微粒/黏著劑=1/100至10/100。此係若充填劑微粒/黏著劑之調配比率低於1/100時,則在印刷時熱轉印顯像片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產生熱熔融,而恐在高濃度部有發生濃淡不勻之虞,又,該調配比率超過10/100時,因而降低染料層之膜強度,引起異常轉印之虞。 作為使用於染料層30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可各自列舉例如與使用於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 又,就形成染料層30時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染料層30所含周知添加劑、及染料層30乾燥後塗布量,只要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則佳。 此外,耐熱滑動層40、底層20及染料層30均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可以先前周知之方法形成。 其次,關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之本發明所使用之成為被轉印體之熱轉印顯像片加以說明。 熱轉印顯像片係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而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之物。以使用於熱轉印顯像片之基材而言,並無特別限定,可因應使用目的等適宜選擇、使用各種材質、層構成及尺寸之物。可列舉例如紙、塗布紙、合成紙(聚丙烯、聚苯乙烯或該等與紙貼合的複合材料)等之各種紙類等。 (水系中空微粒層) 在該基材,形成有水系中空微粒層,其含有中空微粒及接著成分(水系黏著劑)。熱轉印方式之印刷,係依來自熱印頭之加熱而進行,要求熱印頭及顯像片之與基材的良好密接性。形成有水系中空微粒層之基材,因具有襯墊性,故可提高與熱印頭之密接性,在印刷時可獲得均勻的影像。 作為形成中空微粒之微粒壁之材料,可使用丙烯腈、二氯亞乙烯、苯乙烯丙烯酸酯之聚合物等。以中空微粒之製造方法而言,在樹脂微粒中封入丁烷氣體等之發泡劑,予以加熱發泡之方式,或乳液聚合方式等。以加熱發泡之方式而言有:使用藉由預先將中空微粒過熱處理而發泡之既發泡中空微粒之方式;將含有未發泡微粒之層以塗膜等而形成後,藉由乾燥步驟等之加熱處理,而形成中空結構之方式。由容易控制中空微粒之中空率或粒徑於一定之點觀之,一般而言使用既發泡中空微粒之方式較佳。 以使用於水系中空微粒層之水系黏著劑而言,雖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水溶性之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乙烯系單體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之乙烯系聚合物等。 水系中空微粒層之乾燥後塗布量,無法籠統地限定,而由充分的隔熱性之提供與成本之點觀之,以5.0至40.0g/m2左右為適當。 (水系吸收層) 在形成於基材之水系中空微粒層之上,形成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以該水系黏著劑而言,可適當使用相對於染料之親和性高,染料染著(dyeing)性良好的染著性樹脂。 以該染著性樹脂而言,可列舉例如氯乙烯系樹脂、胺甲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丁縮醛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丙烯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聚醯胺樹脂、乙烯化合物單體與具有苯并三唑骨架及/或二苯酮骨架之單體的共聚樹脂等,該等可單獨使用,又亦可併用二種以上。該等中,因所印刷之影像之耐光性優異,故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乙烯化合物單體與具有苯并三唑骨架及/或二苯酮骨架之單體的共聚樹脂、胺甲酸酯系樹脂。因胺甲酸酯系樹脂在分子內具有結晶區域,故難以發生異常轉印較佳。又,本發明所使用之該等染著性樹脂,因係水溶性或者水性分散(aqueous dispersion)系之所謂水系,故即使環境負荷之面亦有優點。 在熱轉印方式之印刷方面,有將熱轉印顯像片上之吸收層與油墨色帶之染料層疊合,以熱印頭加熱後,自吸收層剝離油墨色帶之步驟,在吸收層,亦被要求與油墨色帶之脫模性。因此,在本發明,於水系吸收層,在基於防止與油墨色帶之熔融,並提高印刷行進(traveling)性之目的,而添加脫模劑。以添加之脫模劑而言,可列舉例如聚矽氧油、聚矽氧烷接枝丙烯酸樹脂、蠟類、氟化合物等。 更佳為在水系吸收層添加交聯劑,並提高耐熱性。以交聯劑而言,較佳為例如碳二醯亞胺化合物、異氰酸酯化合物、唑啉化合物、有機鈦螯合化合物等。在該等交聯劑中,以耐熱性提高之效果高,印刷時色帶熔融等之行進性之問題難以發生之點觀之;或在水系吸收層形成用塗布液中穩定性之點觀之,較佳為碳二醯亞胺系交聯劑。 水系吸收層乾燥後塗布量,無法籠統地限定,而較佳為0.5至5.0g/m2,更佳為0.5至4.0g/m2。在小於0.5g/m2時,會有影像耐光性不良之情形。超過5.0g/m2時,在水系吸收層中造成染料擴散,會有影像滲漏(bleeding)發生之情形。 (塗膜方法) 在該水系中空微粒層及水系吸收層,可適宜添加一般塗料紙(coated paper)製造所使用之濕潤劑、分散劑、增黏劑、消泡劑、著色劑、抗靜電劑、防腐劑等之各種助劑。水系中空微粒層及水系吸收層,可使用例如棒塗布機、凹版印刷塗布機、切角塗布機(comma coater)、刀塗布機、氣刀刮塗機、閘輥式塗布機(gateroll coater)、模塗布機、簾塗布機、滑動珠塗布機(slide bead coater)等周知之塗布機,可將預定之塗布液以各層每一層,或者二層以上同時塗膜、乾燥而形成。 (實施形態IV: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 以基材10而言,可使用與構成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基材10相同之物。又,在基材10方面,係在形成耐熱滑動層40或/及底層20之面上,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同樣地,實施接著處理。 其次,耐熱滑動層40可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之耐熱滑動層40同樣地形成。 在此,耐熱滑動層40乾燥後塗布量,係指塗布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又,後述底層20乾燥後塗布量及染料層30乾燥後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各自塗布後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 其次,底層20亦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底層20同樣地形成。 其次,染料層30,除了熱遷移性染料及樹脂黏著劑之外,例如藉由調配溶劑等,將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調製、塗布、乾燥而形成。此外,染料層可以一顏色之單一層構成,亦可將含有色調不同之染料之複數層染料層,在相同基材之相同面上依照面順序重複形成。 作為使用於染料層30之熱遷移性染料,可列舉例如與使用於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物相同之熱遷移性染料。 以使用於染料層30之樹脂黏著劑而言,只要含有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聚乙烯縮醛及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則無特別限定,可均使用先前周知之樹脂黏著劑。 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具有高耐熱性,而在供予低濃度部等熱印頭之能量較小之情形,則染料難以昇華,在低濃度部中不再能獲得充分的轉印感度。一方面,藉由使用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丁縮醛,則染料易於昇華,尤其是有在低濃度部轉印感度變高的優點,但耐熱性並非充分,在顯像紙側有皺摺發生的問題。因此,藉由組合該等二種樹脂,而可提高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同時,亦可抑制印刷時發生之皺摺。 以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而言,可列舉例如電化丁縮醛(Denka Butyral)#5000-D(電氣化學工業(股)製)或電化丁縮醛#6000-AS(電氣化學工業(股)製)等。又,以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之聚乙烯丁縮醛而言,可列舉例如電化丁縮醛#3000-1(電氣化學工業(股)製)或電化丁縮醛#3000-2(電氣化學工業(股)製)等。 染料層30中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聚乙烯縮醛及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較佳為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50/50至97/3,更佳為60/40至90/10。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之含有比率超出97/3時,恐有在高速印刷時在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不足之虞。一方面,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之含有比率低於50/50時,則聚乙烯丁縮醛相較於聚乙烯縮醛,因可促進染料之昇華,故可實現在低濃度部中轉印感度之上升,不過耐熱性並非充分,在印刷時,恐有皺摺發生之虞。因而,藉由以上述含有比率使用聚乙烯縮醛及聚乙烯丁縮醛作為樹脂黏著劑,而可提高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同時亦可防止印刷時發生之皺摺。 以除了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聚乙烯縮醛及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以外,可使用於染料層30之樹脂黏著劑而言,雖無特別限定,而可列舉例如乙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乙基羥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乙酸纖維素等之纖維素系樹脂,或聚乙烯醇、聚乙酸乙酯、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丙烯醯胺等之乙烯系樹脂,或聚酯樹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樹脂、苯氧基樹脂等。 在此,形成染料層30時之熱遷移性染料與樹脂黏著劑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較佳為熱遷移性染料/樹脂黏著劑=10/90至75/25。此係在熱遷移性染料/樹脂黏著劑之調配比率低於10/90時,則染料過少,顯色感度成為不充分,無法獲得良好的熱轉印刷影像,又,該調配比率超過75/25時,由於相對於樹脂黏著劑之染料溶解性極端地降低,故所得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而恐有保存穩定性降低,易於使染料析出之虞。 就染料層30所含之周知添加劑及染料層30之乾燥後塗布量,只要是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則佳。 此外,耐熱滑動層40、底層20及染料層30均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可以先前周知之方法形成。 (實施形態V: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 以基材10而言,可使用與構成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基材10相同之物。又,在基材10方面,係在形成耐熱滑動層40或/及底層20之面上,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同樣地實施接著處理。 其次,耐熱滑動層40,在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可與耐熱滑動層40同樣地形成。 在此,耐熱滑動層40乾燥後塗布量,係指塗布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又,後述底層20乾燥後塗布量及染料層30乾燥後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各自塗布後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進一步,後述水系中空微粒層之乾燥後塗布量及水系吸收層之乾燥後塗布量,亦同樣地,係指各自塗布後述水系中空微粒層形成用塗布液及水系吸收層形成用塗布液,在乾燥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之意。 其次,底層20亦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中底層20同樣地形成。 其次,染料層30,除了脫模劑及熱遷移性染料之外,例如藉由調配黏著劑、溶劑等,將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調製、塗布、乾燥而形成。此外,染料層可以一顏色之單一層構成,亦可將含有色調不同之染料之複數層染料層,在相同基材之相同面上依照面順序可重複形成。 以脫模劑而言,可使用由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以上之非反應性聚矽氧油、與數量平均分子量3000以下之反應性聚矽氧油所構成之至少二種變性聚矽氧油,在安全性或成本之面為優異。藉由添加此種二種以上分子量不同之變性聚矽氧油作為脫模劑,而可改善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與染料層之黏貼,與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兩者。 為了改善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與染料層之黏貼,因以非反應性而發揮在染料層中分散之脫模劑效果,故必須為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以上之非反應性聚矽氧油。此外,可有效率地顯現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之改善效果,由此點觀之,較佳為非反應性聚矽氧油之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至15000。又,以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以上之非反應性聚矽氧油而言,可列舉例如導入有機基為聚醚基之側鏈型聚醚變性聚矽氧油,或導入有機基為長鏈烷基之兩末端型長鏈烷基變性聚矽氧油等,不過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改善效果更大,由此點觀之,特佳為側鏈型聚醚變性聚矽氧油。 又,為了改善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之異常轉印,因以反應性而發揮染料層表面局部化之脫模劑效果,故必須為數量平均分子量3000以下之反應性聚矽氧油。此外,由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異常轉印之改善效果可有效率地顯現之點觀之,反應性聚矽氧油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300至3000。又,以數量平均分子量3000以下之反應性聚矽氧油而言,可列舉例如導入有機基為二胺基之側鏈型二胺變性聚矽氧油,或導入有機基為胺基之兩末端型胺基變性聚矽氧油等,不過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異常轉印之改善效果更大,由此點觀之,特佳為側鏈型二胺變性聚矽氧油。 非反應性聚矽氧油及反應性聚矽氧油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較佳為非反應性聚矽氧油/反應性聚矽氧油=1/10至10/1。此係非反應性聚矽氧油/反應性聚矽氧油之調配比率低於1/10時,因而恐有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與染料層黏貼之改善效果成為不充分之虞,又,該調配比率超過10/1時,因恐有在中濃度部發生之染料層異常轉印之改善效果成為不充分之虞。 在此,形成染料層30時之脫模劑及黏著劑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較佳為脫模劑/黏著劑=0.1/100至10/100。此係脫模劑/黏著劑之調配比率低於0.1/100時,因而恐有脫模性能降低,黏貼或異常轉印之改善效果不再能發揮之虞,又,該調配比率超過10/100時,因而恐有塗膜時起泡性降低,或印刷時發生印刷皺摺之虞。 作為使用於染料層30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可各自列舉例如與使用於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 又,就形成染料層30時之熱遷移性染料及黏著劑之以質量基準計之調配比率,染料層30所含之周知添加劑、及染料層30之乾燥後塗布量,只要是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則佳。 此外,耐熱滑動層40、底層20及染料層30均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相同,可以先前周知之方法形成。 以關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之成為本發明所使用之被轉印體之熱轉印顯像片而言,可使用與該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之發明所使用之熱轉印顯像片相同之物。 [實施例] 茲表示使用於本發明之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材料如下。此外,在文中被視為「份」者,若無其他說明係以質量基準計。又,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I)實施形態I:對應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 <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製作> 藉由使用厚度4.5μm之單面易接著處理完畢聚對酞酸乙二酯作為基材,在其非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5g/m2,並於100℃乾燥1分鐘,而獲得附耐熱滑動層之基材。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 <聚乙烯醇之調製> 在具備攪拌機、溫度計、氮導入管、回流冷卻器的反應容器中,裝入100份乙酸乙酯及10份甲醇,使氮氣發泡、脫氣,予以升溫至回流狀態為止後,予以回流20分鐘之後,以相對於乙酸乙酯添加0.3莫耳%偶氮雙異丁腈。接著,進行20小時聚合後,予以冷卻再停止聚合,獲得聚乙酸乙酯之甲醇溶液。聚合率為95%。接著,以連續脫單體塔將單體逐出,以使該甲醇溶液中殘存單體量成為0.06%為止,並添加甲醇,將聚乙酸乙酯濃度調整至50%之後,以相對於乙酸乙酯單體單位將5毫莫耳氫氧化鈉在甲醇溶液添加,在40℃進行90分鐘皂化。將析出的皂化物以乙酸中和後,濾出產生的聚乙烯醇系樹脂組成物,以甲醇良好的洗淨,再於熱風乾燥機中乾燥,獲得目的之聚乙烯醇。所得之聚乙烯醇,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又,藉由在皂化中途除去溶液,而獲得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薄膜之抗張力測定> 將所得15.0份各聚乙烯醇溶解於90℃之85.0份熱水中,在玻璃培養皿(petri dish)上流延,於室溫獲得24小時乾燥後厚度為0.06mm之薄膜。根據JIS K 7113將所得各薄膜切成2號啞鈴(dumbbell)形狀,以拉伸速度200mm/分鐘進行拉伸試驗,測定抗張力。其結果,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表示8.2kg/mm2,又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表示6.8kg/mm2之值。進一步,使用市售品之Kuraray Poval PVA-117(Kuraray(股)製)與上述相同製作薄膜,並測定抗張力,則為7.4kg/mm2。 (實施例I-1) 藉由在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20g/m2,並於100℃,乾燥2分鐘,而形成底層。接著,在該底層上,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70g/m2,並於90℃乾燥1分鐘,而形成染料層,獲得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1>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1> (實施例I-2)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2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2> (實施例I-3)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3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例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3> (實施例I-4)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之塗布量成為0.03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5)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之塗布量成為0.40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1)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不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2)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4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4> (比較例I-3)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2> (比較例I-4)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上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4形成底層,並以上述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5)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5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5> (比較例I-6)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6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6> (比較例I-7) 除了在實施例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7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7> <被轉印體之製作> 使用厚度188μm白色發泡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作為基材,在其一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顯像層形成用塗布液,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5.0g/m2,並予以乾燥,來製作感熱轉印用之被轉印體。 <顯像層形成用塗布液>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 就實施例I-1至I-5、比較例I-1至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染料層上,貼上寬24mm、長150mm之玻璃紙帶,其後藉由檢查即刻剝離時之染料層有無附著於玻璃紙帶側,來評價染料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如表1所示。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係以下述基準進行。 ○:無法確認染料層之附著 △:確認染料層之附著極少 ×:確認染料層之附著於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I-1至I-5、比較例I-1至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熱模擬器(thermal simulator)進行固態(solid)印刷,測定最高反射濃度,進行印刷評價。其結果如表1所示。此外,最高反射濃度係以X-Rite公司製分光濃度計「X-Rite528」測定之值。 此外,印刷條件係如下述。 印刷環境:23℃、50%RH 外加電壓:29V 線週期:0.7msec 印刷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異常轉印> 就實施例I-1至I-5、比較例I-1至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異常轉印。其結果如表1所示。 ○:無法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極少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由表1所示結果可知,實施例I-1至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無設置底層的比較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顯然可知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可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且成本降低效果較大。又,可知與染料層之密接性、及印刷中異常轉印在實用上亦無問題。 實施例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8/2,可知因聚乙烯吡咯啶酮比率低,相較於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則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3/7,可知因聚乙烯醇比率低,相較於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轉印感度(最高反射濃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小於0.05g/m2,相較於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超過0.30g/m2,相較於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相對於此,比較例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的比較例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也顯著降低。 可知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且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的比較例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比較例I-2或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進一步轉印感度降低。在此,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之比較例I-3,與使用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之比較例I-4,在比較轉印感度時,其差僅些微,在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情形,可知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給予轉印感度之效果較小。由此可知,藉由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且在染料層使用含有蒽醌系化合物之熱轉移性染料(thermal migratory dye),則可獲得快速地高轉印感度。 在比較例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聚乙烯醇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確認與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降低,異常轉印為全面。 在比較例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雖然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並無問題,但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比較例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作為底層用之聚乙烯醇係使用市售品PVA-117(Kuraray(股)製),因此PVA-117係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故與使用了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的實施例I-1至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低,並非可充分滿足之物。 (II)實施形態II:對應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 <聚乙烯醇之調製>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與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薄膜之抗張力測定>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方法相同之方法,測定抗張力。其結果,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8.2kg/mm2;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6.8kg/mm2;Kuraray Poval PVA-117為7.4kg/mm2。 (實施例II-1) 藉由使用厚度4.5μm之單面易接著處理完畢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作為基材,在其非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1.0g/m2,並於100℃乾燥1分鐘,而獲得附耐熱滑動層基材。 藉由在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1,以使乾燥後之塗布量成為0.20g/m2,於100℃乾燥2分鐘,而形成底層。接著,藉由在該底層上,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70g/m2,並於90℃乾燥1分鐘,而形成染料層,獲得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1>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1>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1> (實施例II-2)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2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2> (實施例II-3)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3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3> (實施例II-4)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之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03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I-5)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之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40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I-6)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2形成耐熱滑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2> (實施例II-7)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3形成耐熱滑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3> 乙酸乙酯 5.0份 (比較例II-1)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不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I-2)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4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4> (比較例II-3)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2> (比較例II-4)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上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4形成底層,並以上述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I-5)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5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5> (比較例II-6)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6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6> (比較例II-7)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7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7> (比較例II-8)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4形成耐熱滑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4> (比較例II-9)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5形成耐熱滑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5> (比較例II-10) 除了在實施例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6形成耐熱滑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耐熱滑動層形成用塗布液II-6> <被轉印體之製作>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製作感熱轉印用之被轉印體。 <表面粗度Ra之測定> 採用為非接觸式之測定方法的雷射顯微鏡所致測定方法,測定裝置係使用Olympus(股)製之掃描型共焦點(confocal)雷射顯微鏡「OLS1100」。選擇100倍之物鏡(objective lens),測定的影像在Y軸方向分割為11,在成為分割的境界位置,各自進行在X軸方向中切割(cut-off)值1/3時Ra值之計測。將所得10點Ra值予以平均,設為耐熱滑動層之Ra值。平均值α係在150℃、10分鐘條件靜置前之值,而平均值β係在該條件靜置後之值。又,亦計算平均值α及平均值β之差。其結果如表2所示。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 就實施例II-1至II-7、比較例II-1至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染料層上,貼上寬24mm、長150mm之玻璃紙帶,其後藉由檢查即刻剝離時有無染料層附著於玻璃紙帶側,來評價染料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如表2所示。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係以下述基準進行。 ○:無法確認染料層之附著 △:染料層之附著極少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印刷評價> 就實施例II-1至II-7、比較例II-1至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各自重疊染料層面及被轉印體,使用熱印頭,轉印染料,再進行影像形成,測定最高反射濃度,並進行印刷評價。其結果如表2所示。此外,最高反射濃度係以X-Rite公司製分光濃度計「X-Rite528」測定之值。 <異常轉印> 就實施例II-1至II-7、比較例II-1至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異常轉印。其結果如表2所示。 ○:無法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極少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印刷皺摺> 就實施例II-1至II-7、比較例II-1至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印刷皺摺。其結果如表2所示。 ○:無法確認印刷皺摺 △:可確認印刷皺摺極少 ×:可確認印刷皺摺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印刷品之畫質> 就實施例II-1至II-7、比較例II-1至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印刷品之畫質。其結果如表2所示。 ○:無濃度不勻,畫質無問題 ×:產生濃度不勻,畫質有問題 由表2所示結果,實施例II-1至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無設置底層的比較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顯然可知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最高反射濃度)高,可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成本降低效果大。又,可知與染料層之密接性、印刷中異常轉印、印刷皺摺及印刷品之畫質在實用上均無問題。 實施例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8/2,可知因聚乙烯吡咯啶酮比率低,雖然相較於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但可確認異常轉印極少。 實施例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3/7,可知因聚乙烯醇比率低,相較於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成為0.05g/m2,可知雖然與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但可確認異常轉印極少。 實施例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超過0.30g/m2,可知與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耐熱滑動層之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稍小至0.07μm,可知雖然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但印刷皺摺極少。 相對於此,比較例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比較例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且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比較例II-2或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進一步轉印感度降低。在此,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的比較例II-3,與使用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的比較例II-4,在比較轉印感度時,則其差為些微,在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情形,可知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給予轉印感度之效果較小。由此可知,藉由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聚乙烯醇之抗張力8kg/mm2以上,且在染料層含有蒽醌系化合物之熱遷移性染料,則可快速地地獲得高轉印感度。 在比較例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有聚乙烯醇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確認與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降低,異常轉印為全面。 在比較例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有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雖然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並無問題,而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比較例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雖使用作為底層用之聚乙烯醇之市售品PVA-117(Kuraray(股)製),不過因該PVA-117,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與使用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之實施例II-1至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則轉印感度低,並非可充分滿足之物。 在比較例II-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小於0.05μm,可確認印刷皺摺為全面。 在比較例II-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比較例II-8相反,因耐熱滑動層之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超過0.50μm,可知在印刷品產生濃度不勻,畫質有問題。 在比較例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與在150℃、10分鐘條件下靜置後該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β之差超過0.30μm,故可確認印刷皺摺為全面。 (III)實施形態III:對應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I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 <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製作>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附耐熱滑動層基材。 <聚乙烯醇之調製>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與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與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薄膜之抗張力測定>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測定抗張力。其結果,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8.2kg/mm2,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6.8kg/mm2,Kuraray Poval PVA-117為7.4kg/mm2。 (實施例III-1) 藉由在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20g/m2,並於100℃乾燥2分鐘,而形成底層。接著,在該底層上,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70g/m2,並於90℃乾燥1分鐘,而形成染料層,獲得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1>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1> (實施例III-2)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2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2> (實施例III-3)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3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3> (實施例III-4)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03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II-5)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40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II-6)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2> (實施例III-7)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3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3> (比較例III-1)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不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II-2)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4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4> (比較例III-3)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4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4> (比較例III-4)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上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4形成底層,並以上述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4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II-5)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5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5> (比較例III-6)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6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6> (比較例III-7)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7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II-7> (比較例III-8)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5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5> (比較例III-9)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6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6> (比較例III-10)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7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7> (比較例III-11)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8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8> (比較例III-12) 除了在實施例III-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9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II-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II-9> 此外,聚矽氧充填劑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係使用島津製作所(股)製奈米粒徑分布測定裝置「SALD7100」,以雷射繞射.散射方式測定。 <熱轉印顯像片之製作> 藉由使用基重(garmmage)180g/m2之銅版紙(art paper)作為基材,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形成用塗布液於該基材,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10g/m2,並於乾燥後,在40℃之環境下予以老化(aging)1週,而獲得附水系中空微粒層基材。 <水系中空微粒層形成用塗布液> 在該水系中空微粒層上,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水系吸收層形成用塗布液,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4g/m2,並予乾燥後,在40℃之環境下老化1週,而形成水系吸收層,獲得熱轉印顯像片。 <水系吸收層形成用塗布液> 水 200.0份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 就實施例III-1至III-7、比較例III-1至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染料層上,貼上寬24mm、長150mm之玻璃紙帶,其後藉由檢查即刻剝離時有無染料層附著於玻璃紙帶側,來評價染料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如表3所示。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係以下述基準進行。 ○:無法確認染料層之附著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極少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染料層之三維表面粗度(SRa)測定> 就實施例III-1至III-7、比較例III-1至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使用Olympus(股)製之掃描型共焦點雷射顯微鏡「OLS1100」,以下述條件測定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染料層之三維表面粗度(SRa)。其結果如表3所示。此外,測定及解析條件係如下述。 掃描方向:試樣之MD方向 測定長度:X方向128μm、Y方向128μm 切割(cut-off)值:1/3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III-1至III-7、比較例III-1至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熱模擬器進行固態印刷,測定最高反射濃度再進行印刷評價。其結果如表3所示。此外最高反射濃度係以X-Rite公司製之分光濃度計「X-Rite528」測定之值。 此外,印刷條件係如下述。 印刷環境:23℃、50%RH 外加電壓:29V 線週期:0.7msec 印刷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異常轉印> 就實施例III-1至III-7、比較例III-1至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異常轉印。其結果如表3所示。 ○:無法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極少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在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 就實施例III-1至III-7、比較例III-1至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其結果如表3所示。 ○:無法確認在高濃度部之濃淡不勻 △:可確認在高濃度部濃淡不勻僅些微 ×:可清楚地確認在高濃度部之濃淡不勻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由表3所示結果,實施例III-1至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無設置底層的比較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顯然可知在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可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成本降低效果大。又,可知與染料層之密接性、及印刷中異常轉印、進一步於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實用上均無問題。 實施例I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8/2,因聚乙烯吡咯啶酮比率低,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I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3/7,因聚乙烯醇比率低,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最高反射濃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小於0.05g/m2,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I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超過0.30g/m2,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染料層之三維表面粗度(SRa)小,可知與實施例III-1至III-5、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可確認在高濃度部之濃淡不勻之發生僅些微。 可知實施例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染料層之SRa大,雖然可抑制在高濃度部發生之濃淡不勻,但相較於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轉印感度稍有降低。 相對於此,比較例III-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之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I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且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III-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比較例III-2或III-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進一步轉印感度降低。在此,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之比較例III-3,與使用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之比較例III-4,在比較轉印感度時,其差僅些微,在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情形,可知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給予轉印感度之效果小。由此可知,藉由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聚乙烯醇之抗張力8kg/mm2以上,且使用在染料層含有蒽醌系化合物之熱遷移性染料,而可快速地獲得高轉印感度。 在比較例III-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聚乙烯醇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確認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降低,異常轉印為全面。 在比較例III-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與實施例III-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雖然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並無問題,但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比較例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雖使用作為底層用之聚乙烯醇之市售品PVA-117(Kuraray(股)製),不過該PVA-117,因係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故與使用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之實施例III-1至III-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低,並非可充分滿足之物。 在比較例III-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在染料層不含充填劑微粒,故可確認SRa為0.10μm時,染料層表面極為平坦,在印刷時產生熱熔融,且在高濃度部之濃淡不勻極為清楚。 在比較例III-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雖然在染料層含有充填劑微粒,不過因SRa小於0.15μm且染料層表面過於平坦,故無法充分抑制在高濃度部之濃淡不勻發生。 可知比較例III-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染料層中充填劑微粒之量過多,SRa較0.7μm更大,故引起轉印感度降低及異常轉印。 可知比較例III-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染料層中充填劑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小至0.02μm,因SRa小於0.15μm,故無法充分抑制在高濃度部之濃淡不勻發生。 比較例III-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染料層中充填劑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大至5.0μm,SRa較0.70μm更大,故轉印感度降低。又,可知以光學顯微鏡觀察印刷後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則充填劑微粒自染料層滑落。 (IV)實施形態IV:對應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IV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 <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製作>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附耐熱滑動層基材。 <聚乙烯醇之調製>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與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薄膜之抗張力測定>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測定抗張力。其結果,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8.2kg/mm2;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6.8kg/mm2;Kuraray Poval PVA-117為7.4kg/mm2。 (實施例IV-1) 在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20g/m2,並於100℃乾燥2分鐘,而形成底層。接著,在該底層上,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70g/m2,於90℃乾燥1分鐘,而形成染料層,並獲得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1>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1> (實施例IV-2)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2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2> (實施例IV-3)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3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3> (實施例IV-4)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03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V-5)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40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IV-6)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2> (實施例IV-7)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3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3> (實施例IV-8)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4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4> (實施例IV-9)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5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5> (比較例IV-1)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不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V-2)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4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4> (比較例IV-3)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6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6> (比較例IV-4)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上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4形成底層,並以上述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6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IV-5)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5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5> (比較例IV-6)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6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6> (比較例IV-7)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7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IV-7> 聚乙烯醇 (Kuraray(股)製PVA-117、抗張力7.4kg/mm2)4.0份 聚乙烯吡咯啶酮(N-乙烯-2-吡咯啶酮之同元聚合物) (比較例IV-8)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7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7> (比較例IV-9) 除了在實施例I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8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I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IV-8> <被轉印體之製作>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製作感熱轉印用之被轉印體。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 就實施例IV-1至IV-9、比較例IV-1至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染料層上,貼上寬24mm、長150mm之玻璃紙帶,其後藉由檢查即刻剝離時之有無染料層之附著於玻璃紙帶側,來評價染料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如表4所示。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係以下述基準進行。 ○:無法確認染料層之附著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極少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IV-1至IV-9、比較例IV-1至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熱模擬器,進行固態印刷,評價將為最高反射濃度之255灰階(gradability)等級分割為11的各灰階等級之反射濃度。其結果如表5所示。此外,在低濃度部中轉印感度係以23至46灰階等級中之反射濃度評價,而在高濃度部中轉印感度係以255灰階等級中之反射濃度評價。又,反射濃度係以X-Rite公司製之分光濃度計「X-Rite528」測定的值。 此外,印刷條件係如下述。 印刷環境:23℃、50%RH 外加電壓:29V 線週期:0.7msec 印刷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異常轉印> 就實施例IV-1至IV-9、比較例IV-1至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異常轉印。其結果如表4所示。 ○:無法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極少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皺摺> 就實施例IV-1至IV-9、比較例IV-1至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皺摺。其結果如表4所示。 ○:無法確認被轉印體之皺摺 △:幾乎無法確認被轉印體之皺摺,而可確認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變形或延伸僅些微 ×:可確認被轉印體之皺摺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由表4、5所示結果,實施例IV-1至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無設置底層的比較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顯然可知在高速印刷時高濃度部之轉印感度高,可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成本降低效果大。又,可知與染料層之密接性、及印刷中異常轉印實用上均無問題。 實施例I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8/2,可知因聚乙烯吡咯啶酮比率低,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I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3/7,可知因聚乙烯醇比率低,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小於0.05g/m2,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I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超過0.30g/m2,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染料層所含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與玻璃轉移溫度為75℃以下之聚乙烯丁縮醛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95/5,可知因聚乙烯丁縮醛比率若干低,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若干降低。又實施例I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98/2,可知因聚乙烯丁縮醛比率較實施例I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更低,與實施例I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I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染料層所含之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之聚乙烯縮醛,與玻璃轉移溫度為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50/50,可知因聚乙烯丁縮醛比率若干高,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若干高。又,實施例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為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40/60,可知因聚乙烯丁縮醛比率較實施例I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更高,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若干高,可確認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變形或延伸僅些微。 相對於此,比較例I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I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且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I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比較例IV-2或I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進一步轉印感度降低。在此,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之比較例IV-3,與使用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之比較例IV-4,在比較轉印感度時,其差僅些微,在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情形,可知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給予轉印感度之效果小。由此可知,藉由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聚乙烯醇之抗張力8kg/mm2以上,且在染料層使用含有蒽醌系化合物之熱遷移性染料,而可獲得快速地高轉印感度。 在比較例I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有聚乙烯醇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確認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降低,異常轉印為全面。 在比較例I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將僅含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雖然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並無問題,但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比較例I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使用作為底層用之聚乙烯醇之市售品PVA-117(Kuraray(股)製),而該PVA-117因係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故在與使用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的實施例IV-1至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加以比較時,轉印感度低,並非可充分滿足之物。 在比較例I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將含有僅玻璃轉移溫度為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作為樹脂黏著劑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染料層,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雖然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變高,但被轉印體之皺摺為全面。 在比較例I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含有僅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聚乙烯縮醛作為樹脂黏著劑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染料層,結果可知與實施例I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低濃度部之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V)實施形態V:相對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V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 <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製作>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附耐熱滑動層基材。 <聚乙烯醇之調製>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與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薄膜之抗張力測定> 以與對應於上述(I)實施形態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方法相同之方法,測定抗張力。其結果,皂化度94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8.2kg/mm2;皂化度88莫耳%、平均聚合度2200之聚乙烯醇為6.8kg/mm2;Kuraray Poval PVA-117為7.4kg/mm2。 (實施例V-1) 藉由在附耐熱滑動層基材之易接著處理面,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20g/m2,於100℃乾燥2分鐘,而形成底層。接著,藉由在該底層上,以凹版印刷塗布法塗布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1,以使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70g/m2,於90℃乾燥1分鐘,而形成染料層,獲得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1>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1> (實施例V-2)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2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2> (實施例V-3)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3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3> (實施例V-4)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03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V-5)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使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40g/m2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實施例V-6)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2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2> (實施例V-7)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3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實施例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3> (比較例V-1)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不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V-2)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4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4> 異丙醇 38.0份 (比較例V-3)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4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4> (比較例V-4)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上述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4形成底層,並以上述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4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比較例V-5)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5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5> (比較例V-6)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6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6> (比較例V-7)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7形成底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底層形成用塗布液V-7> (比較例V-8)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5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5> (比較例V-9)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6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6> 甲基乙基酮 44.9份 (比較例V-10)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7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7> (比較例V-11)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8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8> 反應性聚矽氧油 (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側鏈型二胺變性聚矽氧油) (比較例V-12) 除了在實施例V-1製作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中,以下述組成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9形成染料層以外,其他與實施例V-1同樣地,獲得比較例V-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V-9> <熱轉印顯像片之製作> 以與對應於上述(III)實施形態III之實施例及其比較例中之方法相同之方法,獲得熱轉印顯像片。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 就實施例V-1至V-7、比較例V-1至V-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染料層之上,貼上寬24mm、長150mm之玻璃紙帶,其後藉由檢查即刻剝離時有無染料層之附著於玻璃紙帶側,來評價染料層之密接性。其結果如表6所示。 染料層之密接性評價係以下述基準進行。 ○:無法確認染料層之附著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極少 ×:可確認染料層之附著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印刷評價> 使用實施例V-1至V-7、比較例V-1至V-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熱模擬器進行固態印刷,測定最高反射濃度,並進行印刷評價。其結果如表6所示。此外,最高反射濃度係以X-Rite公司製之分光濃度計「X-Rite528」測定之值。 此外,印刷條件係如下述。 印刷環境:23℃、50%RH 外加電壓:29V 線週期:0.7msec 印刷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在中濃度部發生之異常轉印> 就實施例V-1至V-7、比較例V-1至V-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在中濃度部發生之異常轉印。其結果如表6所示。 ○:無法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極少 ×:可確認對被轉印體之異常轉印為全面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與染料層之黏貼> 就實施例V-1至V-7、比較例V-1至V-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以下述基準,評價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其結果如表6所示。 ○:無法確認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黏貼之痕跡 △:可確認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黏貼之痕跡僅些微 ×:可確認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黏貼之痕跡極為清楚 此外,只要是△以上,則為實用上無問題之等級。 由表6所示結果可知,實施例V-1至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無設置底層的比較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顯然可知高速印刷時,轉印感度高,可減低使用於染料層之染料,成本降低效果大。又,可知與染料層之密接性、及印刷時在中濃度部發生之異常轉印,進一步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發生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亦在實用上無問題。 實施例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8/2,因聚乙烯吡咯啶酮比率低,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3/7,可知因聚乙烯醇比率低,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最高反射濃度)若干降低。 實施例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小於0.05g/m2,可知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與染料層之密接性若干降低。 實施例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底層塗布量超過0.30g/m2,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若干降低。 可知實施例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作為非反應性聚矽氧油,係使用兩末端型長鏈烷基變性聚矽氧油,而非側鏈型聚醚變性聚矽氧油,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可確認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之發生僅些微。 可知實施例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反應性聚矽氧油係使用兩末端型胺基變性聚矽氧油,而非側鏈型二胺變性聚矽氧油,雖然可抑制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發生,不過相較於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可確認在中濃度部異常轉印之發生僅有些微。 相對於此,比較例V-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結果可知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可知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之聚乙烯醇,且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比較例V-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比較例V-2或V-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進一步轉印感度降低。在此,在使用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之比較例V-3,與使用抗張力小於8kg/mm2聚乙烯醇之比較例V-4,在比較轉印感度時,則其差僅些微,在染料層由不含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所構成之情形,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給予轉印感度之效果小。由此可知,藉由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聚乙烯醇之抗張力為8kg/mm2以上,且在染料層使用含有蒽醌系化合物之熱遷移性染料,則可快速地獲得高轉印感度。 在比較例V-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聚乙烯醇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可確認與染料層之密接性降低,且在中濃度部之異常轉印為全面。 在比較例V-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將僅含有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底層,結果與實施例V-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雖然與染料層之密接性並無問題,但轉印感度顯著降低。 比較例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使用作為底層用聚乙烯醇之市售品PVA-117(Kuraray(股)製),不過因該PVA-117係根據JIS K 7113測定的抗張力小於8kg/mm2,故與使用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的實施例V-1至V-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比較,轉印感度低,並非可充分滿足之物。 在比較例V-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在染料層並無含有反應性聚矽氧油,可知無法充分抑制在中濃度部之異常轉印之發生。 在比較例V-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在染料層並無含有非反應性聚矽氧油,可知無法充分抑制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發生。 在比較例V-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數量平均分子量為3000,而因是非反應性而不是反應性之聚矽氧油含於染料層,故無法充分抑制在中濃度部之異常轉印發生。 在比較例V-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數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而因是反應性而不是非反應性之聚矽氧油含於染料層,故無法充分抑制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發生。 在比較例V-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在染料層含有數量平均分子量小於8000之非反應性聚矽氧油與數量平均分子量超過3000之反應性聚矽氧油,故無法充分抑制在高濃度部至中濃度部之水系吸收層及染料層之黏貼發生及在中濃度部之異常轉印之發生。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由本發明所得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因可使用於昇華轉印方式之印表機,併同印表機之高速‧高功能化,可將各種影像簡便地全彩色形成,故可廣泛利用於數位照相機之自動印刷(self-printing)、身分證等之卡片類、娛樂用輸出物等。 10‧‧‧基材 20‧‧‧底層 30‧‧‧染料層 40‧‧‧耐熱滑動層 第1圖係根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側剖面圖。 10‧‧‧基材 20‧‧‧底層 30‧‧‧染料層 40‧‧‧耐熱滑動層
权利要求:
Claims (18) [1]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使底層及染料層依順序積層形成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的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在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之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為0.05至0.30g/m2。 [4]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在基材之一面形成耐熱滑動層,且在該基材之另一面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含有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α為0.05至0.50μm,且在150℃、10分鐘之條件靜置後該耐熱滑動層表面粗度(Ra)之平均值β為0.00至0.80μm,該平均值α及該平均值β之差為0.00至0.30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成為0.05至0.30g/m2。 [7]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在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上,用以藉由熱轉印而形成影像用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8kg/mm2以上之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係將含有充填劑微粒、及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之三維表面粗度(SRa)為0.15至0.70μm。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為0.05至0.30g/m2。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充填劑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為0.1至3.0μm。 [11]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染料層含有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且含有作為樹脂黏著劑之玻璃轉移溫度100℃以上聚乙烯縮醛、與玻璃轉移溫度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的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為0.05至0.30g/m2。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染料層中玻璃轉移溫度為100℃以上聚乙烯縮醛與玻璃轉移溫度為75℃以下聚乙烯丁縮醛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縮醛/聚乙烯丁縮醛=50/50至97/3。 [15]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在基材上,經由含有水系黏著劑及中空微粒之水系中空微粒層,在形成有含有水系黏著劑及脫模劑之水系吸收層的熱轉印顯像片上,以熱轉印而形成影像用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依順序積層形成底層及染料層於基材,該底層係將含有根據JIS K 7113而測定之抗張力8kg/mm2以上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的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在該染料層之至少一層,將含有作為脫模劑之至少二種變性聚矽氧油、與作為熱遷移性染料之蒽醌系化合物之染料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而形成之物,該變性聚矽氧油係包含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以上之非反應性聚矽氧油、與數量平均分子量3000以下之反應性聚矽氧油。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底層中聚乙烯醇及聚乙烯吡咯啶酮之以質量基準計之含有比率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4/6至7/3。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將該底層形成用塗布液予以塗布、乾燥後以殘留之固體成分量所示該底層乾燥後塗布量為0.05至0.30g/m2。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該非反應性聚矽氧油係側鏈型聚醚變性聚矽氧油,該反應性聚矽氧油係側鏈型二胺變性聚矽氧油。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79153B|2017-04-21|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TWI526332B|2016-03-21|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WO2015046064A1|2015-04-02|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5691684B2|2015-04-01|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3075481A|2013-04-25|熱転写シート JP2015091645A|2015-05-14|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5648974B2|2015-01-07|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3071378A|2013-04-22|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82982B2|2012-02-22|熱転写シート JP6379940B2|2018-08-29|熱転写シート JP2014069463A|2014-04-21|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4069462A|2014-04-21|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10234733A|2010-10-21|熱転写シート JP2014065246A|2014-04-17|熱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6036094B2|2016-11-30|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33629B2|2015-06-10|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5862378B2|2016-02-16|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090645B2|2017-03-08|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12200904A|2012-10-22|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4069460A|2014-04-21|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14069458A|2014-04-21|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JP2013075470A|2013-04-25|熱転写受像シート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JP2014210439A|2014-11-13| EP2762324A4|2015-05-27| JP5979183B2|2016-08-24| TWI579153B|2017-04-21| CN103874584A|2014-06-18| JPWO2013046625A1|2015-03-26| EP2762324B1|2016-04-13| EP2762324A1|2014-08-06| WO2013046625A1|2013-04-04| US20140232808A1|2014-08-21| US9180714B2|2015-11-10| JP5582375B2|2014-09-03| CN103874584B|2015-08-19|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719145B|2016-02-29|2021-02-21|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感熱轉印記錄媒體|US5147843A|1991-05-16|1992-09-15|Eastman Kodak Company|Polyvinyl alcohol and polyvinyl pyrrolidone mixtures as dye-donor subbing layers for thermal dye transfer| CN1153189A|1995-09-07|1997-07-02|巴斯福股份公司|含次甲基染料和蒽醌染料的染料混合物| US6709542B1|1999-09-30|2004-03-23|Toppan Printing Co., Ltd.|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image-forming method and image-bearing body| WO2003050575A1|2001-12-11|2003-06-19|Fuji Photo Film Co., Ltd.|Filtre couleur, materiau de formation d'un filtre couleur, procede de formation d'un filtre couleur, carte de circuit imprime pourvue d'un filtre couleur, procede de formation de ladite carte et element a cristaux liquides| JP4917741B2|2003-05-01|2012-04-18|ノードソンコーポレーション|電極インクの塗布及び乾燥方法| DE602004021719D1|2003-12-25|2009-08-06|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Wärmeübertragungsblatt| JP3908765B2|2004-01-20|2007-04-25|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 US7642219B2|2004-01-20|2010-01-05|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Thermal transfer sheet| CN101010189A|2004-08-26|2007-08-01|木本股份有限公司|装饰用部件| JP4562640B2|2004-11-02|2010-10-13|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 KR101243443B1|2004-11-02|2013-03-13||Thermal transfer sheet| JP4693442B2|2005-03-03|2011-06-01|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ガス拡散電極、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極−電解質膜積層体| JP2006248057A|2005-03-10|2006-09-21|Sony Corp|熱転写シート| JP2006306017A|2005-03-30|2006-11-09|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熱転写シート| EP1958787B1|2005-12-09|2015-07-29|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Thermal transfer sheet| JP5215538B2|2006-06-30|2013-06-19|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アゾ色素、着色組成物、感熱転写記録用インクシート、感熱転写記録方法、カラートナー、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 JP4816518B2|2006-09-29|2011-11-16|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 JP2009043712A|2007-07-18|2009-02-26|Toray Ind Inc|膜電極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JP5593650B2|2008-08-06|2014-09-24|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熱転写シート| JP4940202B2|2008-08-28|2012-05-30|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感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073172A|2009-09-29|2011-04-14|Toppan Printing Co Ltd|昇華性熱転写記録媒体| WO2013046625A1|2011-09-27|2013-04-04|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WO2013046625A1|2011-09-27|2013-04-04|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WO2013118459A1|2012-02-10|2013-08-1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感熱転写記録方法| JP5924032B2|2012-03-06|2016-05-2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924057B2|2012-03-21|2016-05-2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924056B2|2012-03-21|2016-05-2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269179B2|2013-03-13|2018-01-31|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4237289A|2013-06-10|2014-12-18|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717205B2|2015-01-28|2020-07-01|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631184B2|2015-11-17|2020-01-15|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CN105667103A|2016-03-04|2016-06-15|杭州兴甬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一种热转印色带| JP2018144251A|2017-03-01|2018-09-20|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885172B2|2017-04-13|2021-06-09|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211271||2011-09-27|| JP2011211270||2011-09-27|| JP2011211272||2011-09-27|| JP2011261632||2011-11-30|| JP2011265773||2011-12-05||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